舊時燈籠的別名

更新時間:2016-03-17本文內(nèi)容轉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
燈彩,花燈,燈輪。在古代,其主要作用是照明,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,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制作,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,成為照明工具。除了照明以外,燈籠還有其他意義。每年正月私塾開學時,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,由老師點亮,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,稱為「開燈」。后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(jié)提燈籠的習俗。由于字音和「添丁」相近,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。到了日據(jù)時代,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制民間故事,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,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。《周禮、司恒氏》載“凡邦之大事,供燭庭燎、燭麻燭也”,可見,周朝就有了燭燈。到了戰(zhàn)國,燈的制造工藝蓬勃發(fā)展,這在屈原《楚辭》中就有所表述:“蘭膏明燭華銅錯”。漢代是銅燈制作的鼎盛時期。《西京雜記》載:“漢高祖入咸陽宮,秦有青玉五枝燈,高七尺五寸,下作蟠螭,口銜燈,燃則鱗甲皆動,煥炳若列星盈盈。””到了唐朝,元宵放燈發(fā)展成盛況空前的燈市,京城“作燈輪高二十丈,衣以錦綺,飾以金銀,燃五萬盞燈,簇之如花樹”。這之后,各地花燈活動尤為盛行。中國的燈籠又統(tǒng)稱為燈彩。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,每年的農(nóng)歷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前后,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,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。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。經(jīng)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(fā)展,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。從種類上有:宮燈、紗燈、吊燈等等。從造型上分,有人物、山水、花鳥、龍鳳、魚蟲、走獸、飛禽,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。中國的燈彩綜合了繪畫藝術、剪紙、紙扎、縫紉等工藝,利用各個地區(qū)出產(chǎn)的竹、木、藤、麥稈、獸角、金屬、綾絹等材料制作而成?;敉ǔ7譃榈鯚?、座燈、壁燈、提燈幾大類,它是用竹木、綾絹、明球、玉佩、絲穗、羽毛、貝殼等材料,經(jīng)彩扎、裱糊、編結、刺繡、雕刻,再配以剪紙、書畫、詩詞等裝飾制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,也是中國傳統(tǒng)的民間手工藝品。各地彩燈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:上海的龍燈,用布制成;廣東的走馬燈,結構精巧;湘江溫州的珠囤,用萬千顆料珠穿制,精美壯觀;北京的宮燈,感想典雅;河北霸縣的老鼠攀葡萄燈、蝎子馱牌樓燈、麒麟燈、豬八戒燈、鴨子燈、金魚燈、鴛鴦燈、題材詼諧、寓意明快。戰(zhàn)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(zhì)的為主體,多為貴族實用器。陶質(zhì)燈因與傳統(tǒng)的陶豆無異,往往被當作陶豆,并沒歸于燈類。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,玉質(zhì)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。除了個別多枝燈外,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。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,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,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,支撐著十五個燈盞,燈盞錯落有致,枝上飾有游龍、鳴鳥、玩猴等,情態(tài)各異,妙趣橫生。人俑燈是戰(zhàn)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。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,多為身份卑微的當?shù)厝诵蜗?。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,舉燈過頂;有的跽坐,兩手前伸,托燈在前。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。燈盤有圓環(huán)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,前者有三個支釬,后者多為一個支釬。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,主要為仿豆、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,以豆形陶燈居多,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。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。雁足燈,形制為一大雁之腿,股部托住一環(huán)形燈盤,上有三個燈柱,可同時點燃三支燭。到漢、魏時,燈的種類越來越多,有銅燈、鐵燈、陶燈等。后來,以紗葛或紙為籠,點燭其中,稱之燈籠?!赌鲜?· 宋武帝紀》有"壁上掛葛燈籠之記載。用細篦作骨,糊以油紙。唐、宋時,燈作盛行,每當元宵燈節(jié),奇巧紛呈,競相爭妍。故有"東風夜放花千樹","火樹銀花不夜天"詩句。早在1500年前的梁代,已有走馬燈。在《荊楚歲時紀》中提到:"燈以火運",剪紙為輪,以燭噓之,則車馳馬驟,團轉不休。據(jù)《文樂書》記載,此項活動又稱“上元燃燈”,相傳漢明帝為弘揚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宮廷和寺院“燃燈表佛”。此后歷來元宵節(jié)皆以燈為俗,因此也有“燈節(jié)”之稱。漢代祭祀太一神、禮佛使用精美燈品,以及在正月十五不禁夜的習慣,作為元宵節(jié)的習俗一直被保存下來。在元宵節(jié)張掛彩燈的習慣也逐漸從皇宮流傳至民間,并同時出現(xiàn)了賞燈和其它一系列民俗活動。元宵觀燈,在南北朝時期已蔚然成風。大約在隋代,民間狂歡活動也加入進來。隋煬帝時,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在皇宮正門外長達八里的范圍內(nèi)布置戲場,大張燈火,全國各地的歌舞雜技匯集于此。到了唐代,“貞觀之治”、“開元盛世”使社會生產(chǎn)力發(fā)達、經(jīng)濟富庶,元宵節(jié)的規(guī)模更為宏大,并開始逐漸脫離宗教活動的形式,成為一項民間歡慶活動。自此,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已基本形成,每逢元宵全國各地都有觀燈游樂的習俗,宋、明兩代尤為繁盛。元宵節(jié)上的花燈種類繁多,形態(tài)千變?nèi)f化,制作技藝各具特色。按造型分,有擬形燈如魚燈、虎燈、荷花燈、牌樓燈、花瓶燈、字燈、八仙燈和幾何形燈如圓紗燈、四方燈、五角燈;按組合方式分,有單體燈、子母燈和集合燈如燈山、燈樹、燈樓、珠囤;按工藝材料分,有布帛燈、紙燈、琉璃燈、料絲燈、玉柵燈、珠子燈、羊角燈、牛角燈、麥絲燈、竹燈等,舉不勝舉。如此規(guī)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從漢代起,形形色色的燈具制作就為以后燈彩藝術的發(fā)展奠定了造型和工藝基礎。漢代是古代早期燈具藝術的繁盛時代,考古發(fā)掘的漢代燈具十分豐富,如行燈、鼎形燈、座燈以及動物形燈等,燈具所用材料也有銅、鐵、陶、玉、石等多種。雖然漢代元宵燈彩的面貌鮮見記載,但由燈具的出土情況可推斷當時燈彩的豐富絢爛。元宵節(jié)放燈觀燈活動在唐宋時掀起第一個高潮?!冻皟L載》曾記載唐代元宵節(jié)京城“作燈輪高二十丈,衣以錦綺,飾以金銀,燃五萬盞燈,簇之如花樹”,可見此時已出現(xiàn)了大型的燈樹、燈山且盛極一時。 至宋代,形成了一定的花燈生產(chǎn)中心,并有了典型的花燈品種。由唐至宋,記載中的花燈種類不僅有走馬燈、孔明燈、琉璃燈、白玉燈、鯇燈、珠子燈、羅帛燈、羊皮燈等結構精巧、裝飾細麗的小型宮燈以及各種形象生動的彩扎擬形燈,還有用燈彩堆疊懸縛而成的燈輪、燈樹、燈樓、燈山、棘盆等大型燈景。在宋代,更出現(xiàn)了專門的燈市,以供元宵節(jié)狂歡。宋代元宵燈節(jié)的盛況與唐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,還增添了民間活動的參與。統(tǒng)治者為標榜其仁治,賜宮中彩燈予民間,這種鼓勵使元宵觀燈的活動愈加熱鬧起來。宋代,花燈發(fā)展到了高峰,樣式變化萬千。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:汴京開封宮廷扎做燈山,有普賢、文殊佛騎獅子、白象等燈。到明清時期,花燈活動尤為盛行,樣式變化萬千,種類逐步增多,規(guī)模也有所發(fā)展。民間最盛行的燈種是宮燈和紗燈。這些燈題材豐富,精美奇巧,以竹木作架,紅色絲綢、布料、紙張等均可作燈衣。富豪之家在廳堂、門首懸掛的宮燈和紗燈要都制作得十分講究,有的鑲金嵌玉,有的飾以彩穗,有的題寫詩文。紗燈因呈鼓球體,用三塊“乙”楠竹篾釘成三腳架,把它掛起來,三腳分開,便可離地三尺垂懸半空,三腳合攏,又可手舉高懸。在當時,它比宮燈的用途還要廣泛,龍燈、獅燈、花燈等雜耍多用紗燈伴舞。明代元宵燈節(jié)更加熱鬧,是中國古代燈彩藝術發(fā)展的巔峰。繁盛的工商業(yè),使明代社會尤其是都市形成“靡然向奢”的時代風氣,且影響日益廣泛。宋代肇始的藝術“精致化”傾向更加強勁鮮明。由明至清,技藝形式一貫向奢趨雅,爭奇斗艷,五光十色,極盡精巧絢麗。在明清兩代,元宵燈節(jié)實現(xiàn)了意義比較深刻的價值轉型,從實際意義上擺脫了信仰的牽掛,轉移到以審美娛樂為主旨的游藝領域。明代元宵放燈長達十天,燈彩藝術得到更加充分的發(fā)展,花燈的種類更加多樣化。僅一次燈會,就會有金蓮燈、玉樓燈、荷花燈、芙蓉燈、繡球燈、雪花燈、秀才燈、媳婦燈、和尚燈、通判燈、師婆燈、劉海燈、駱駝燈、青獅燈、猿猴燈、白象燈、鲇魚燈、螃蟹燈、羊皮燈和掠彩燈等數(shù)十種。明清時代花燈的專業(yè)產(chǎn)地云起,蘇州、福州、新安、開封和杭州自宋代起便聞名,此時還有佛山、潮州、泉州、漳州、廈門、海寧、揚州、丹陽、泰州、南京、青州、成都、北京、太古等地以制燈聞名。著名工匠也相繼出現(xiàn),明代有潘鳳、王玄、趙萼、王新建、趙虎、趙瞻云、顧后山、張九眼和包壯行等,清代則有鈕元卿、徐廷錕、沈宇宸、徐致祥、沈則庵等。除技藝高超的匠人之外,又出現(xiàn)了一批花燈收藏者,可見明清燈彩藝術的繁盛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在中國北方地區(qū),還有一種冰燈,這是受氣候條件影響而產(chǎn)生的特殊觀賞燈。正月十五前后,是北方氣溫最低的時候,此時結冰作燈,可持續(xù)數(shù)十日不化,利用冰晶瑩剔透之特性,輔以光燭,造成既天然樸素又光彩斑斕的效果,成為北方燈彩藝術的獨特景觀。冰燈原屬東北地區(qū)特有,隨清人入關而成為中原燈節(jié)之俗,其制作在清代已成熟。由于電燈的普遍應用,這種冰燈藝術有了更廣闊的發(fā)展前景,品類日趨繁多,規(guī)模日漸宏大,成為北方元宵節(jié)最有影響的觀瞻勝景。 花燈造型基本多以四、五、六為體面定數(shù)和基數(shù),以象征四時、五方、六合之數(shù),其上裝飾則更多講究,多象征寓意?;舻念}材內(nèi)容和造型裝飾相結合,體現(xiàn)了中國傳統(tǒng)吉祥文化。除了造型裝飾上的豐富外,每個燈會場所的位置經(jīng)營也是一種藝術。在宏觀布局上,花燈藝術融進了中國繪畫和古代建筑的美學理論,中國繪畫理論中山水畫論有“可望”、“可行”、“可游”、“可居”種種,燈景布局正是把花燈藝術的空間意識轉化為時間過程,利用空間的暢通、阻隔、起伏、變化,使人領略到空間、時間、秩序、節(jié)奏、色相的和諧之美,并與周圍的環(huán)境融為一體,增強了藝術表現(xiàn)力。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、多種工藝、多種裝飾技巧、多種材料制作的綜合藝術,花燈種類繁多,有龍燈、宮燈、紗燈、花藍燈、龍鳳燈、棱角燈、樹地燈、禮花燈、蘑菇燈等,形狀有圓形、正方形、圓柱形、多角形等。龍燈,亦稱“舞龍”,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一,流行于中國的很多地方。龍燈前有龍首,身體中間節(jié)數(shù)不等,但一般為單數(shù),每節(jié)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撐舉。每節(jié)內(nèi)燃蠟燭的就稱為“龍燈”,不燃蠟燭的稱為“布龍”。舞時,由一人持彩珠戲龍,龍頭隨珠轉動,其他許多人各舉一節(jié)相隨,上下掀動,左右翻舞,并以鑼鼓相配合,甚為壯觀。宮燈因多為皇宮和官府制作和使用,故有此名?,F(xiàn)存最早的宮燈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宮燈。宮燈的制作十分復雜,主要用雕木、雕竹、鏤銅作骨架,然后鑲上紗絹、玻璃或牛角片,上面彩繪山水、花鳥、魚蟲、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。上品宮燈還嵌有翠玉或白玉。宮燈的造型十分豐富,有四方、六方、八角、圓珠、花籃、方勝、雙魚、葫蘆、盤長、艾葉、眼鏡、套環(huán)等許多品種,尤以六方宮燈為代表。1915年,北京宮燈首次被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,榮獲金獎,受到國際好評。其后,宮燈逐漸向?qū)嵱梅较虬l(fā)展,出現(xiàn)各種吊燈、壁燈、臺燈和戳燈等。中國的宮燈制作以北京最為著名。走馬燈是花燈藝術中一類獨特的觀賞燈種,其聲譽傳遍海內(nèi)外,以廣東走馬燈為最佳。走馬燈通常是在燈中置一轉輪,在其上貼好用彩紙剪成的各式人物、花鳥等形象,輪下點燃蠟燭,熱空氣上升,引起空氣對流,使輪子轉動,紙像也就隨之轉動,畫面連續(xù)不斷,動感很強,引人入勝。紗燈是用麻紗或葛麻織物作燈面制作而成,多為圓形或橢圓形。紅紗燈亦稱紅慶燈,通體大紅色,在花燈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貼有金色的云紋裝飾,底部配金色的穗邊和流蘇,美觀大方,喜慶吉祥,多在節(jié)日期間懸掛。影紗燈則以各色麻紗蒙制,上面多繪花鳥蟲魚、山水樓閣等,并配上金色云紋裝飾及各色流蘇,更是五彩繽紛,爭奇斗艷,為佳節(jié)喜日增光添彩。
有用 0 無用 0 我要提問